公共健康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外公共健康与公共健康规划的关系,指明了公共健康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包括追求良好的大气质量、水质量、充足而便捷的公共活动场所、安全的交通系统和能舒缓精神压力的外界空间等。体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则重点   在过去一个世纪,许多国家的人际交往、集市和交通方式都经历了急剧的变化。考察这些国家中不同的城市和文化模式,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的使用公共空间的现状以及城市作为一种公共场所加以利用的条件。简而言之,在历史中我们有可能考察和描述四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传统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仍然在某种程序上得到平衡;   受侵蚀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某种单一的功能,通常是机动交通,以牺牲其他城市功能为代价支配了整个城市;被遗弃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完全消失的城市;复兴的城市——在这类城市中,人们以极大的努力在城市的三种功能(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空间)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平衡。现阶段的城市正在努力寻求一种平衡,一种多用途的公共空间利用。在城市规划中有必要从大区域环境中去考虑公共开敞空间的布局与规模,包括城市广场、城市绿地系统、公园等等,同时通过合理的控制居住区的容积率来保证足够的公共开敞空间和日照时间。2.3公共服务系统规划(1)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规划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主要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按照年我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设计条例的标准》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加强规划后的实施和监管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挪用、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公共体育设施、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的用途;按照城市规划改变公共体育设施、居住配套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用途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先行择地新建偿还。(2)公共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公共医疗卫生设施是公共健康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根据服务需求设置相应规模的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重点考虑具有广泛影响和特殊需求的传染病门诊,各传染科人员配备、医院标准。医院可不设传染病科,但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比例建设应急传染病救治病区,以备疫情发生时调用。街道卫生院要建立单独病区和门诊,负责一般传染病的救治和临时救治。街道卫生院建立卫生站(防保组),负责对传染病救治的组织、指导与转诊。构建传染病防治网络的最基层参与传染病的监测、临时救治、指导就诊与转诊任务。医院周边必须留有一个不小于50米的缓冲带,有分离的生活区,宿舍区。呼吸道传染病区和消化道传染病区均按照相应传染病的隔离要求和卫生设施等条件建设。由于传染病的种类较多,病区分布可以从传播途径方面考虑,以便有利于隔离,控制交叉感染。2.4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从“九五”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这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保证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客观需要。(1)水环境保护规划,保护水资源是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由污染引起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恶化是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政府应该起带头作用并提出鼓励机制,但每个人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中,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水环境,制定相应的安全卫生用水保障措施以保证提供安全、卫生健康的生活用水、环境绿化与景观用水等;制定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雨水收集和回用方案;严重缺水的沿海城市应考虑海水利用方案。努力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和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改善住区生态环境。以此为目的,将住区水环境的规划设计内容分为用水规划、给水排水系统、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雨水回收与利用、绿化与景观用水、节水器具与设施等6个方面的内容。(2)大气环境保护规划,大气环境保护规划关键是找出大气污染源,减低大气中的颗粒状物质和硫化物的含量。合理制定大气污染成份的总量控制目标和控制战略,合理引导具有大气污染的工厂的布局,医院、工厂一般选择在独立地段或城市郊区,并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使有限的大气环境容量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3)固体废物处理规划,固体废物主要指居民的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和废渣。要求垃圾收取点按照居民生活社区的规模设点,采取相对独立的运送系统,要求及时收集、及时运输和及时处理。减少固体废气物腐烂等化学反应后对公众健康的影响。(4)声环境保护规划,声环境保护主要是防止环境噪声。环境噪音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通常影响公共健康的环境噪声是指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防止或者减轻环境噪声污染。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应当依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在城镇人口集中区建设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营业性饮食服务单位和娱乐场所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使其边界噪声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对已建成的位于城镇人口集中区的营业性饮食服务单位和娱乐场所的边界噪声必须符合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喇叭,禁止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的娱乐集会等活动中使用音量过大严重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音响器材等。2.5城市防灾应急系统规划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等灾害始终严重威胁城市的安全,人类在应对这样的灾害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除了必要的设施要求外,如防洪规划、消防规划和人防规划外,重要的是构建城市应急系统。城市系统事故灾害发生不仅有理论上的必然性,现实中不断发生的各类事故灾害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一旦事故灾害爆发,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也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反过来也会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有必要在制定城市应急系统规划,一方面通过对城市系统进行风险分析、提出规划目标,并采取各种风险减缓措施来消除、减少各种事故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事先应积极做好各种应对措施,做到有备无患,一旦事故发生能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和营救,减少伤亡,减轻事故后果。城市事故灾害应急救援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单靠城市某一个部门是很难完成的,必须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救援指挥部,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安全、公安、消防、环保、卫生、部队等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迅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应急救援,尽可能避免和减少损失。3公共健康规划支撑体系3.1政策支撑体系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和环境监测制度,环境监测是工程环境管理的一部分,是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城市公共健康管理机构应该制定和完善《城市环境保护暂行条例》,确保环境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环境保护开展和落实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为及时了解和掌握社区的环境状态,实现生产生活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社区应该采取措施每年两次对全区的全面环境监测、抽检、跟踪的环境监测制度。3.2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城市设计,按照绿色健康的生存理念,设计出符合环境容量、出行安全的交通等。同时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包括①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可以采用B.T.S生物处理系统和化粪池。对社区医疗站、医院等机构的生活污水另行消毒处理后排放;在公共厕所设置相应数目的可冲式厕所,并及时清运处理。②生产废水处理,根据生产废水的不同性质,应该建设相应的处理设施,特别是对工业废水设立大型沉淀池,对冲洗水经二至三级沉淀后循环利用;工作场地的洗车台、轧修厂等建成隔油池或油水分离系统,废油隔离收集,废水排出;混凝土拌和楼和洞内施工废水,在建成的沉淀池中沉淀悬浮物后排出,沉淀物定期清理。③大气粉尘控制技术,为减少粉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对一些大气排放严重的企业采取措施控制烟尘的排放,经常实施道路洒水,对施工区内路面为泥结碎石的道路,采取定时洒水的措施,减少路面扬尘;对粉体物质的运输采取管道输送,并加强防泄漏措施。④噪声污染控制技术,选用噪声低的施工机械,或在施工机械上装消声装置;在生活区植树造林,设置围墙等;加强环境监理,对施工区噪声污染较重的区域限期整改。⑤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包括生产废弃物、医院垃圾等。生产弃渣按规划运送到设计指定的弃渣场。生产废旧物,根据其不同特性进行分别处理。对于废旧木料、木渣等可焚烧物,运送到远离人群处焚烧;对于轮胎、废钢筋、钢管等可回收物,由指定的物资回收部门回收;对一般生活垃圾及时收集,运送到弃渣场深埋处理;医院垃圾,经过焚烧消毒后,再送往弃渣场进行深埋处理。3.3管理支撑体系采取信息化管理,对城市公共健康存在的各种风险建立一系列基础数据库和应用网络管理技术;对城市公共安全实行现代化的安全管理。管理信息系统(MIS)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五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规划的制定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成立公共健康管理委员会,规划小组成员包括不同的政府部门、组织、委员会和个人。委员会要经常采纳具有建设意义的、可操作性的意见;整合和协调各项规划,参与各种规划的咨询和评审[11];构建有效的规划机制,建立良好的公共健康需求反馈;及时沟通规划和执行双方两者的关系;开展公众咨询和展示会议,选择具有实施价值的规划项目;明确什么样的服务才能更好的满足居民健康的需要,并促使居民做健康需求和服务的决定者;制定明确的环境管理目标,制定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具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目标和任务;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收集涉及到公共健康的数据,环境管理体系均由管理机构、环境监理、专业合同机构、实施机构和咨询机构五部分组成。3.4公众参与支撑体系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公共健康规划的全过程。首先,展开大量的社会调查,包括问卷、访谈和论坛等形式,了解公众对公共健康的理解和要求,并完善参与制度,使公共参与每一个涉及到规划的全过程,不断征求公众意见,反复讨论和修改;其次加强公共健康宣传教育,促使公民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安全意识。参考文献:[1]Barton,Hetal,()SustainableCommunities,Earthscan,London.[2]Barton,HandTsouros()HealthyUrbanPlanning.WHOCopenhagenandSpon,London.[3]Barton,H;Davis,GandGuise,R()SustainableSettlements:aGuideforPlanners,DesignersandDevelopers.UWE,BristolandLGMB[4]Chadwick,G.()ASystemsViewofPlanning.PergamonPress,OxfordCockburn,C.()Thelocalstate:ManagementofCitiesandPeople.PlutoPress,London.[5]DETR()Planning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HMSO,London[6]Habermas,J.()Modernity–anin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otaihuaa.com/wthjd/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