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如何写
1.起句有什么好方法啊? 起者,发端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起句有“兴起的”,也有“赋起的”,兴起一般是用景物兴起。目的在于渲染氛围,这样的发起方式一般适合于先景后情的。就是我们律诗基础阶段的写法。而赋起一般适用于叙事类或抒情感怀类。这类发起方式的章法多是情景交融或者先情后景。当然还有用啥典故来起的,不过如果你对典故了解不多的话还是不要随意使用了,免得贻笑大方。律诗和记叙文有相通之处。记叙文的六要素里最前面的两个就是时间、地点吧。同样的律诗的时间,地点一般也放在起句。很少见到把时间地点放在起句以外的句子的。比如: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也就是说时间、地点一般都是放在起句了。别话说了那么多了,慢半拍的半途又冒出个时间、地点来。交代时间的时候有个小窍门。如果可以用景物或者物事来间接点出时间就好啦。不要直接说出时间用季节性的东东来交代。啥问题都有题目,律诗也是啊。记得起句一定要点明主题,别题目往东,起句来个背道而驰,跑十万八千里去了。如果是兴起类的发起方式选取的景物要适合主题。不是任何一个东东都适合做兴起的物的。再有起句不能起的太满气势太大,因为如果起句就山呼海啸、排山倒海,那承句就更难承,这个意思就是说起的时候要开门见山,直达主题,不要铺陈太多,以免承句接连困难.即使勉强承上了,转句还是一样没办法处理.总之就是:起要起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起句的前后分句之间衔接性一定要做好。最好形成一个互补。 比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野人送朱樱。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起句妙在“也自红”三字,言樱桃自红,我岂不知,前所知,只在宫中尔。2句野人相赠,用一满字,岂以野人为鄙乎。如此2句承1,而为34蓄势,数回细写,万颗匀圆也。)还有一点:如果上章写景物得,景物不能写的太满,要给承句留下空间。各自有各自的功能,别抢了承句的风头,会讨人厌的。 2.转句有时把人就卡在哪了 转句处在上下章的过渡位置,转要转的风生水起,跌宕起伏。但绝不是升华感情之用,转的时候卡住的原因有二:1).谋篇就是构思没构思好,匆匆起笔,承勉强承上了,到转句不知道该往哪儿去了。2).承句的结尾处没有考虑到要为转句打好铺垫,没有想着要怎么才能很自然的过渡好转句。承句的后分句处最好留一到三个字为转句打基础。别只顾着承,写承句后分句的时候就要为转句考虑了。就像宝宝没生前就要准备好该准备的东东,别等孩子落地了才哇哇哇的急。不是写一句就写一句的这就是谋篇的功夫。起承转合是律诗的基础骨架。他们四个的位置是同等重要的,离了哪个都不行。记得老师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美女何以为美女?不是靠一个鼻子美就是美女的。要是鼻子很美,可是香蜡唇,那还是美女么?所以美一定是一个整体的美。起承转合一样的道理。3.起承转合未必一定是对应首颔颈尾四联吧 是的,也有到了尾联才转的,但是那样的毕竟是少数。 省吾斋主人举例(2首) 如:王维的《送张道士归山》: 先生何处去,(起)王屋访茅君。(承) 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引事) 人间若剩住,天上复离群。(议论) 当作辽城鹤,(转)仙歌使尔闻。(合) 又如杜甫的《李监宅》: 尚觉王孙贵,(起)豪家意颇浓。(承)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勾勒)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点染) 门阑多喜色,(转)女婿近乘龙。(合) 34句是不是可以看成豪家的承接你所标注的勾勒点染也写作方式或者说是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但是律诗自古而来为何叫律诗,律诗的基本骨架是起承转合我想不论怎么变都不会变到哪儿去的。我觉得斋主举例的这首,恰恰是最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你看第五句在34句豪家的承接上进入情语。转句后分句还在前分句上的基础上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是在读12.34句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的吧?转的够不够利落,有没有还在12联的基础上拖地带水咧? 以上紫色部分为争议的地方 崔颢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这首诗就是到了合句才转)4.兴起比收我还是忒疑惑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5.八句写景的诗,五六句应怎样写? 比如:《五律无题》盐城逢二月,春色遍长堤。(一句交代时间、地点二句春色总写景物)戏蝶闻香逐,垂杨傍水栖。(34句的蝶杨承接春色)流波无可待,孤燕莫相啼。(56句从上章的大好春色,转到伤春的情怀) 自此心成冢,东风一任西。(转句后分句就是第六句和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紧密衔接,合句升华感情。东风扣回起句的二月,环环相扣,承句前后分句句意螺旋式上升,垂杨犹可傍水,而燕呢只能孤,孤的不是燕,燕就是人是不?) (承句的最后留1-3个字好为转句做准备,转句的前1-3个字和承句最后留的1-3个字努力衔接起来。这样在成功转的同时就不会断了。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当你没词时不至于卡的一个字憋不出) 如果你是按照景+情的写法来的话第五句开始就要进入情了,不能还在景上打转,转有一个原则就是在不断裂的基础上做到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这是景+情情+景或者情景交融所通用的,无一例外。(王国维说过一切景境皆情境,景就是情,你悲时你选的景物也是悲的。就是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所说的景和情并不是严密不可分割的,本就是统一的,怎么分割呢?所以千万不要把这里说的景和情对立起来,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大家能尽快的上手律诗,景+情只是初级阶段的要求) 敬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otaihuaa.com/wthfg/7792.html
- 上一篇文章: 西安咖啡馆TOP50,收藏起来挨个打卡
- 下一篇文章: 虫师第一卷天师画轴41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