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效果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9日讯长江日报记者获悉,11月8日早上5点(加拿大当地时间),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武汉·中国光谷”概念提出者黄德修逝世,享年85岁。

“中国光谷”首倡者黄德修教授。

(本文摘自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编著、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光谷三十年:五十二位“光谷客”亲历自述·三十年光谷史风云激荡》一书。)

“武汉·中国光谷”概念被提出,至今已有20多年。在历史长河中,2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当年黄德修的一个设想竟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武汉·中国光谷”成为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武汉“名片”。

与“光”结缘

在切入主题之前,略谈一点我对“光”的了解。我大学本科学的是无线电材料与元件专业,对“光”的一点基本认识是从大学普通物理课程中获得的。年我被学校抽调到新成立的激光科研组,从事固体激光器研究。

—年,我被公派去美国进修,接收我的学校——美国俄勒冈研究生中心安排我研究激光散斑。但我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光纤通信这一新的领域吸引了我,我也了解到半导体激光器是光纤通信的关键器件。

那时美国也还在局部、短距离地试用光纤通信系统。在征得该研究生中心的物理系负责人同意后,我转到另一导师门下,从事半导体光电子学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半导体光电导。

年我回国时,中国光纤通信刚起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刚在武汉完成第一条横跨武汉三镇、全长13公里的光纤通信试验线路的铺设。经过艰难游说,我获得武汉邮科院和国家科委“六五”攻关计划的支持,研究当时被认为能用作长距离光纤通信系统中继放大之用的半导体光放大器。初步研究成果获得了年启动的国家计划光电子主题的认可和支持。

—年,我有幸进入国家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思考光纤通信中的除光电子器件外的其他光学和光电子前沿课题。年我担任华中理工大学光电子工程系主任,我可以从全系学科建设规划和培养高科技人才出发,对光子学的发展前景有深入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光电子产业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发展。光纤通信的巨大带宽正显现出其作为全球信息网络的核心威力;光纤通信网络与移动通信的结合,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信息交流的实时性、便捷性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光纤通信网络与移动通信的结合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所期盼的在任何时候(When)、任何地方(Where)和任何人(Who)联系的所谓“3W”通信成为可能。光纤通信拉动了从光纤、光电子器件到光通信系统的蓬勃发展。

“光谷”灵感源于台湾之行

年7月22—31日,应中国台湾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的邀请,我参加了由时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陈良惠研究员带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访问团,访问团一行6人,去台湾作了为期9天的参观访问。台湾光电协进会是台湾光电子的行业性协会,当时由原台湾“经济部部长”李国鼎任董事长,在台湾光电行业内有较大影响。

在台访问的最后一天,是两岸学者的交流时间。陈良惠团长介绍了中国信息光电子方面的研发情况,我介绍了武汉地区光电子(激光、光纤、光电子器件、光通信系统等)的发展状况。

我在发言中展示了一幅武汉在国内颇具优势的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光纤通信系统设备、高功率激光器及激光加工设备等光电子研究与生产企业的介绍图,这些企业均分布在华中理工大学周围。

当时华中理工大学在激光器件和激光加工方面有很大的国内优势,有国内最早获批的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国家激光加工工程中心;有第一批获准的“物理电子学”博士点,主要培养激光技术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我所在的光电子工程系在激光、光纤通信、红外和光学仪器方面还培养了许多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各层次人才。

20世纪80年代,华中理工大学的一些毕业生在学校周围创业,创办了华工激光、楚天激光、团结激光等企业;有些毕业生则成为光通信、光电子企业内的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骨干。

在华中理工大学东边,有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中外合资企业——长飞光纤光缆厂;学校西边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为国内最早研制出光纤、最早研制出光纤通信设备并承担了国内第一个光纤通信示范工程以及国家光纤通信各次群(二次至五次群)的示范推广工程,该研究院还有当时在国内唯一能生产光纤通信实用的半导体激光器、探测器的中外合资企业——武汉电信器件公司,另外还拥有一个研制光纤通信所需的其他无源器件(连接器、光隔离器、耦合器等)的固体器件研究所。(后来武汉邮电科学院演变为享誉国内外的烽火科技集团、光讯等一批实体公司,其产品销售国内外。)

讲解完这幅图后,我冒出了一句:“这就类似美国当年的硅谷。”虽然这只是一个类比,却成为我随后提出“中国光谷”建议的灵感所在。

此前我访问过硅谷,对硅谷略知一二。硅谷所在地原是一个叫圣塔克拉拉谷的地区,国际知名的斯坦福大学和年率先研制出集成电路的仙童公司即位于此地。当时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鼓励他的学生们到该地区创业,从事与集成电路相关的产品研究与开发。集成电路的魅力很快使该地区雨后春笋般地形成一批与微电子产业相关的公司,包括后来享誉全球的惠普(HP)、英特尔(Intel)在内。因当时兴起的微电子产业的基本材料为硅,故新闻媒体将此地称为“硅谷”。硅谷的巨大生命力使其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成为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基地,其地域也不断扩大,最后另一所国际知名大学即加州大学贝克利分校亦与其相接,从而与旧金山毗邻。此时人们早已忘却该地区原来的地名,取而代之的是“硅谷”这一称呼。“谷”成为高技术的代名词,而“硅”成了高技术的一个特征。

“武汉·中国光谷”,在波折中诞生

年8月,我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和华南师大邢达教授一道去英国参加在英华人学者举办的一次光电子学术会。会后我去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访问,在参观该大学博物馆时巧遇我校时任校长周济,他当时正好率领一个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在英访问。他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黄教授,看来光电子要大搞。”

这只是他在英访问所产生的一个感受,本身从事光电子研究和教学、并还担任我校光电子工程系主任的我,无疑会很兴奋,甚至妄想,地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华中理工大学,应像美国斯坦福大学之于美国微电子产业推动本地区光电子产业的发展。

回国后,在周济校长的鼓励和支持下,我起草并向武汉市政府提出《关于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中国光谷”的建议》。经周济校长同意,该建议以华中理工大学的名义,于年12月18日被正式递交给武汉市政府。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年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第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依山傍水,坐落在美丽的东湖之滨,有珞珈山、南望山、喻家山、马鞍山绕其一侧,汤逊湖和南湖点缀其中。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40多所高等院校在该区内星罗棋布,有着发展高技术的丰富人才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科技生态环境。当时,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有一些颇具发展潜力的光电子企业,只要抓住机遇,在这片热土上将光电子产业做大、做强是可能的。

我所提的建议得到武汉市的重视,时任市长王守海批转武汉市科委来落实。年上半年,市科委组织有关专家起草了发展光电子产业的相关规划,既谈到本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的优势,又涉及发展光电子产业的其他各方面。

规划提交后,年下半年未见任何加快发展光电子产业的实际行动。年春节前夕,我应邀参加武汉市委、市政府举办的一个专家团拜会。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参加了该会,听取大家为武汉的发展所提的建议。我事先并没准备发言,后主持会议的辜胜阻副市长要我发言。我在简要分析了武汉自认为的钢铁、汽车产业优势中的某些局限性和预测了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前景后,也不知哪来那么大勇气和霸气,突然冒出一句:“未来50年,武汉的发展要靠光电子!”这听起来很有咄咄逼人之势,包括坐在我旁边的全国政协委员许其贞在内的许多同志,都好奇地望着我。我发言后,罗清泉书记即刻表态:“德修教授,你别着急,我们要将光电子放到重中之重来抓。”后来回想,领导应该是早已将我的建议放在心上了。

年大年初一,时任湖北省委常委,兼任省科技厅厅长和我校校长的周济教授,在我校行政楼会议室开会。

周济教授尖锐指出:“开发区抓什么房地产,不务正业,要抓光谷建设、抓光电子!”我深深体会到,省、市和开发区领导在年将确定把光电子放到重中之重来抓。省、市、开发区启用了“武汉·中国光谷”这一名称,寓意中国光谷在武汉。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罗清泉为组长,省委常委、省科技厅厅长周济为副组长的“武汉·中国光谷”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后,罗书记、周校长身体力行,真抓实干,光谷建设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周济还从他所领导的省科技厅借调了多位领导干部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兼职,充实工作队伍。工作队伍主要负责抓建设规划,规划在5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展以光纤、光电子器件、光纤通信设备和光存储为代表的信息光电子产业;发展以高功率激光器及其应用为基础的能量光电子;发展电视显示屏在内的消费光电子;抓原有光电子企业的产品升级和扩大规模;积极招商引资,争取让海内外知名企业来此发展。

罗书记和周校长多次到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汇报,以争取国家支持;许其贞等13名湖北籍全国政协委员在年全国政协会上为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呼吁。与此同时,大造宣传舆论,动员湖北省、武汉市的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使省市领导提出的“举全省之力,集全市之力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口号落到实处。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的决心得到国家多个部委的理解与支持,科技部、原国家计委分别于年2月和7月发文支持“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

紧抓光电子不放松,“光谷”终于名副其实

正当“武汉·中国光谷”成为湖北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成为“武汉发展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时,国际上的IT泡沫正在悄然形成。

年底,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其光纤通信相关产品供应商过高地估计了当时的市场。以美国为例,他们已投入了约亿美元开发光纤通信领域内的相关产品,以生产光电子器件著称的E-TEK,年我去参观时,正扩建几座大厂房,车间内数以千计的工人在忙碌着。我的一位在加拿大渥太华以生产光电子器件著称的JDS公司任高层管理的学生告诉我,当时一些退休老太太都被该公司招去生产光电子器件。

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盲目生产,必然造成光纤通信产品的大量积压和相关公司的严重亏损,一些公司纷纷倒闭。这对刚起步且满怀信心的“武汉·中国光谷”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

一些朋友跟我开玩笑说:“黄教授,你所提的‘光谷’,要‘光哭’了。”还有一位同我们搞“光谷”建设规划的领导对我开玩笑说:“黄教授,你提的‘光谷’要成光屁股了。”面对这些善意的玩笑,我坚定认为国际上出现的IT泡沫不能改变光电子产业必将大发展的趋势,更不会出现在光电子产业正在崛起的中国。

然而必须面对其对发展中的“武汉·中国光谷”造成的负面影响。我给罗清泉书记写了一个题为“抓住光电子不放松”的报告,拟当面呈给他。他在市委接待了我,并完全同意我的分析。次日,市委秘书长携报告和罗书记的批示来我办公室,罗书记指出,IT泡沫本身是一种发展不健全的表现,并建议我将此报告作适当修改后在《长江日报》发表。

“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未受当年国际光电子产业下滑的干扰,反而将其视为抢占国内外光电子市场的机遇。原有大型光电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显著增加;全球强企业中有80多家企业,如富士康等,相继落户“武汉·中国光谷”。

为给“武汉·中国光谷”建设提供后盾,中国光电子领域唯一的光电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现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于年由科技部正式批准筹建,旨在加强光电子学科的基础研究。此外,还有5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48所高校,为“武汉·中国光谷”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不断注入新活力。

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科技部批准为继中关村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早在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将“中国光谷”作为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其他单位未经允许不能再使用该名,使用该名成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专属权。为此,武汉市公证处还对我所提的《关于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中国光谷”的建议》做过公证。

夜幕降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许多办公楼灯火通明,映亮了东湖湖面。这是光谷的底气。未来,一个“世界光谷”、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将不负大家的期待。

为其抢占国内外光电子市场的机遇。原有大型光电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显著增加;全球强企业中有80多家企业和海内外一大批知名企业,如富士康、华为、中兴、联想、天马、华星光电等相继落户“武汉·中国光谷”。

投资约亿元生产集成电路的新芯国际公司,加强了本地区微电子与光电子相结合协调发展的能力,在大数据存储芯片上形成新的亮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人才计划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此创业;“武汉·中国光谷”的地域规模一扩再扩,由最初规划的58平方千米扩展至平方千米,再扩展到目前的平方千米,以容纳其内约三万多个不同规模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相应的经济规模呈指数增长。年该开发区企业总收入为亿元,6年突破亿元达到亿元,年突破亿元而达亿元,计划到年将突破亿元。

为给“武汉·中国光谷”建设提供后盾,我国在光电子领域唯一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现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于年由科技部正式批准筹建,旨在加强光电子学科中有应用背景的基础研究。还有5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及48所高校,为“武汉·中国光谷”在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竞相协调发展的格局,不断注入新活力。

一些新闻媒体曾报道“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武汉的城市名片。

新华网5年5月的一篇报道曾谈道:许多外国朋友是先知道“中国光谷”而后才知道武汉。这虽不排除新闻报道的用词技巧,但也反映“武汉·中国光谷”建设有力推动武汉乃至湖北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

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继中关村后的第二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将“光谷”作为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其他地方不能再使用该名,而成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专属权;为此,武汉市公证处还对我所提的中国光谷建议书做过公证。

夜幕降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办公楼灯火通明,映亮了东湖湖面。这是光谷的底气。一个“世界光谷”、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将不负大家的期待。

展望光谷下一个三十年

不忘初心,坚持创新驱动,下一个三十年,光谷唯有咬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自身优势变成创新现实,才能形成光谷的品牌效应。希望光谷的经济规模能占武汉市的70%以上,促成武汉市经济规模排名进入全国前五名;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武汉有两所大学进入全球前30名;希望光谷能出现年利润超过百亿元的企业,涌现国际知名品牌企业10家以上;希望“武汉·中国光谷”真正成为全球知名品牌。

(长江日报记者贺亮李琴朱佳琦)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otaihuaa.com/wthgw/1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