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我家的中秋团圆饭#俗话说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好像量子力学和玄学有很大的关系。你还别说,这句话还真的不是瞎掰。最新的实验证明,量子纠缠和太极图物这两样东西真的有很大的关系。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实验室物理学家们一片忙碌,因为他们正极力想重复四年前的一项实验。年英国格拉斯戈大学一个叫保罗默罗的物理学家拍到一张实验照片。当默罗刚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手都在发抖,我终于成功了。他迫不及待地把图片发表在科学进步杂志上。世界看到这张照片也是一片激动,苍天呐,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终于拍到了第一张量子纠缠的照片。

什么叫做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微观量子世界里的一个奇妙现象。简单的说就是两个量子之间有一种奇妙的联系,也可以称之为感应的关系,只要有一个发生改变,另一个也会跟着改变。所谓量子,就是指小于分子级别的存在,原子、光子、电子,它们都是量子。如果我们把两个量子当成两个球,一黑一白,它们的旋转方向是相反的,白球顺时针转动,黑球逆时针转动。当这两个量子建立起纠缠关系的时候,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当你把白球改成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时候,那个黑球的旋转方向就变了,变成了顺时针转动。更不可思议的是,即便是把黑球送到千里之外,甚至送到月球上去,送到几十万公里之外,这时你改变了白球的旋转方向,月球上的黑球也会立刻改变。而且还不是秒变,而是超光速改变,是以超越光速至少1万倍以上的时间内改变。也就是说,这种互相纠缠感应的状态,几乎不受任何空间阻隔的限制。

量子纠缠首先是物理学大咖爱因斯坦发现的,但是大咖却对自己的发现不承认,因为和他自己的理论相悖。根据相对论,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就是光速,但现在量子纠缠居然超越了光速,最过分的是还不受距离的限制。所以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纠缠是鬼魅一样的行为,不应该是物理学当中的现象,它是量子理论中的bug。但是量子物理学家波尔不同意爱因斯坦,他不顾一切地跳出来和爱因斯坦杠上了。他说,老大,这回真的是你错了,量子纠缠不是bug,而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爱因斯坦却梗着脖子说,这个物理世界是有因才有果,遵从因果律,量子纠缠是既没有因来也没有果,两个量子相隔遥远,为什么一个变化,另一个就会变?中间没有介质,找不出因果联系,怎么能说是真的呢?然后爱因斯坦眼睛斜瞟着波尔,晃着一头乱蓬蓬的头发,说,你要有证据,就拿出来瞅瞅。波尔脸憋得通红,说不出话来,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拿出观测证据证明量子纠缠的存在。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物理学家们虽然间接验证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但是还没有一个人像默罗这样能够用图像这么直观的方式呈现量子纠缠的状态。

所以年默罗拍到的量子纠缠图可以说是完成了一个世纪以来所有量子物理学家们的夙愿。一对处于纠缠状态的光子在图中完美地形成了两个月牙形状。不过在科学界一项新发现,要得到承认,必须经过同行验证这一关。当看到默罗拍下的量子纠缠图的时候,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和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开始幻想自己也能够复制出默罗的结果,于是他们积极加入了同行验证的行列,但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发现更加惊人。年,在自然光子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刊登了一张照片,这是中国人闭着眼睛都能说出的图案,阴阳鱼太极图,而且这是一张彩色的太极图。但杂志上却说,这就是渥太华大学和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物理学家们所拍到的最真实的量子纠缠场景。

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这是真的吗?在分析实验结果之前,我们先说一说太极图的来历。太极图可以说是最中国风的,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图案之一。它是由两条互相缠绕的阴阳鱼所组成的,图案简单而协调,动静又融为一体。两条鱼似乎在游动,但又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不过越是简单的图案,却越藏着惊天的秘密。太极阴阳鱼就是如此。

太极图是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为人所知的?是不是立刻就想到了老子?确实,道德经当中有一句话叫做“万物复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说的是阴阳相互缠绕对立,又和谐地融为一体,这就是天地之间的元气。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表达了阴阳鱼图案所蕴含的意义,但是也就这一句话而已,老子并没有画出图来。其实太极图的起源还真的和老子没有关系。关于它的来源,大概有这么三种解释。

第一是大神伏羲发明了太极图,他在画好河图之后,突发奇想,画出了阴阳鱼太极图。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没有人能够考证。第二是汉朝高人魏伯阳发明了太极图,魏伯阳被称为万丹之王,他是《周易参同契》这本书的作者,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周易哲理来解释炼丹术的人。这样说起来,他发明太极图似乎也有可能,但是因为现在考古当中没有发现汉代的太极图存世,所以这个假说还得不到验证。第三也是最通常的解释说五代十国时代,有一位叫陈抟的道士首创了太极图,不过最初叫无极图,后来宋朝的周敦颐把太极图画的更加精细,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太极图说,专门讲太极图的功用。周敦颐的太极图和现在的流行样式相差很多,直到14世纪明朝初年,有一本叫《六书本意》的书问世,当中才出现了类似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阴阳鱼纠缠又带两只鱼眼的太极图案,不过当时叫做天地自然河图。这个对于太极图演化的解释目前接受度最高。

难道说最新物理学的发现证实了中国的阴阳鱼太极图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创作,而是真实的物理存在吗?那么我们上面讲到的太极图在中国的演化历史顺序就完全被搞错了,不是后人简化了前人的创作,画出了太极图,而是前面的那些创作才是各种变体,是在原版上的二次创作。从14世纪以后出现的阴阳鱼太极图才真的是正版原初的样子。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人发现了太极阴阳鱼在物理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如果它是一个物理现象,那就不一定非得中国人才能观测到,甚至第一个观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中国人。年上海世博会出现的一幕就刷新了所有人的看法,观众远远看到乌克兰展馆就吃了一惊,因为展馆的外墙上有一张巨大的图片,那简直就和天地自然河图一模一样。不过观众们吃惊以后也没有太在意,因为毕竟是在上海参展,乌方借用中国元素出一个太极图的艺术设计也很正常。有走进展厅的中国观众问乌克兰的参展方,你们为什么要用中国的太极图呢?是觉得这个图案非常艺术范儿吗?可是对方的回答让中国观众大吃一惊,什么用到中国元素?没有,这个图案土生土长来自于我们乌克兰,不是今天的乌克兰,而是年前的乌克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大约年前,一个叫特里皮利亚的文化在东南欧一带兴起,我们就简称它为特里文化。在特里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大约35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东北至乌克兰首都基辅,西南到罗马尼亚的布拉索夫中心地带。在今天的东欧内陆国家摩尔多瓦,特里人和今天的乌克兰人其实并没有关系。今天的乌克兰人是斯拉夫民族。特里人的聚居区规模最初不大,但是密度很高,一个挨着一个。大约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间,特里人建立了欧洲新石器时代的最大群落,这个时候聚落的人口数就明显上升了,有一些部落有超过座建筑,方圆近4-9平方公里,部落里的常住人口在2万人到4.6万人之间。这个规模就和同一时期地球上最发达的国家苏美尔相当了。

苏美尔的乌鲁克城在公元前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但是面积也只有6平方公里,市区内人口不过4万人,规模和特里人的聚落相当。但是在特里人这里,因为没有城墙,也没有专门用于军事和政治用途的建筑,所以还不能称之为城市,只能称之为聚落或者社区。

特里人的技术先进,他们用石头、兽骨和铜制作工具,同时也掌握了金器的制作工艺。它们有发达的农业,也有畜牧业,牛羊肥壮,但以谷物为主食,而且它们已经有了原始的萨满宗教信仰。它们的女神被称之为史前维纳斯。一切看起来都很好,但唯一有一点让考古学家非常困惑,就是特里人是建房子的能手,但无论多结实的房屋,每隔60-80年就会被拆掉,然后在废墟上重建。考古学家发现,所有的特里人遗址都经历了周期性的破坏和重建。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直到专家用电脑复原出了特里人的聚落圆帽,才揣测出了端倪。特里人所修建的是连排正屋,而且是把全部房屋都连在一起的正屋。从空中看会发现整个聚落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象,隐隐还能够看出阴阳鱼的形状。

这时考古学家们才恍然大悟,特里人为什么要每隔几十年就毁坏房屋重建,不是为了拉高GDP,而是他们认为生命周而复始,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而是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循环往复的。所以在他们的萨满信仰中,把房屋用品全都看作是生命体,他们和人共享地球生命圈,既然是生命,那就有生也有死。所以特里人每隔60-80年就要拆掉房子重建,象征着死亡和重生。

特里文明大约在距今年前兴起,在大约年前衰落和消失。特例文化为什么衰落?目前原因仍是谜,由考古学家提出了战争说和气候变化说来解释,但目前都处于猜测阶段。有一点是有考古证据的,那就是文明衰落之后,特里人开始向周围的地区迁徙。那中国人所熟悉的阴阳鱼太极图案,会是外部传来的吗?确实,在老子诞生之前,今天的中国湖北就出现过疑似太极的图案。湖北有一个叫曲家岭的地方,出土过一批距今大约年前的陶器,上面就有类似太极图的旋涡状图案。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类似太极图的构图了。但是相比起乌克兰,特里皮利亚的太极图少了阴阳鱼的眼睛,只是在中间有一个圆圈。特里皮利亚文化衰落于年前,它衰落的时间点比曲家岭文化早了二百五十年。那在这期间,特里人既然向四处迁徙,就有可能一部分人东迁,或者经过中亚的其他民族辗转,把太极图案传播到了中国江汉一带,更进一步。

这种漩涡状互相纠缠的图案在许多古代文明当中都发现过。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印度文化当中的万字符,以及在古希腊文化当中都存在过。万字符的4条b看起来和我们银河系的四条旋转b结构就非常相像。我们太阳系的位置在银河系由外向内数的第二条b的边缘曲家领陶器上的图案其实更像写实的银河系全景图,也更加接近万字符造型。所以有一种猜测是,不管是太极图的旋涡状圆盘,还是万字符的四条旋转臂,都是对我们银河系的模拟。但是太极图的思想更为深邃,因为有那两个阴阳鱼眼的存在,透露了更多的天机。

我们所得到的第一张度银河系全景图是维斯康清大学的一个小组,利用NASA的斯皮彻望远镜所拍摄的万张照片所合成的,是年发表的之前的银河系全景图。其实都是假想图,不够精确。那么在年以前的古人是如何知道银河系长啥样的?默罗所拍到的量子纠缠照,以及渥太华大学和罗马大学的物理学家们拍到的量子纠缠照的问世,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方向。古人对这个图案的了解也许并不是来自于宏观世界的银河系,而是来自于微观的量子世界。

这里要先解释一下量子纠缠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其实渥太华大学和罗马大学的研究目标是想开发出一种高效、精准的量子纠缠全息成像技术。简单地说,一般的摄像技术是用一束光去照射到一个物体,然后摄像机收集到从物体上反射出来的光,我们把这种反射的光称之为a。摄像机收集到a之后,冲洗胶片或者数字处理之后,就会呈现出物体的形状。所谓全息成像技术,就是增加了一个工序,就是在摄影机收集反射光的时候,照射物体的光源,我们称之为b,也有部分经过分光设备直接投向摄像机,那么这束光b就会和物体上反射出来的光a形成光波干涉a加b,摄像机所收到的就是这种干涉后的光。但是这种干射光a加b却比仅仅的反射光a包含了更加丰富的信息。

当提取图像的时候,图像处理师通过一系列计算机转换,让普通摄影技术提取不到的景像展现出来,所得到的就是所谓全息图像了。团队研发的量子纠缠成像技术可以达到每一纳秒,也就是1/秒就能够收集到一张全息图像,速度极快,所以能够拍下量子纠缠时的图像了。这样一种基于全息摄影的技术,成功解决了量子纠缠成像的难题。但是也要特别提一下渥太华大学和罗马大学团队所得到的光子纠缠太极图,有一个窍门,当他们看到默罗的腰果状纠缠图以后,认为特别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但是过于模糊了,所以他们干脆就把太极图先隐藏在全息干涉条文当中,试验之后再用计算机来提取图像,果然呈现出了太极图案,这相当于是为试验加了一个强化成像的条件。但结果证明这么做是对的。

虽然全息成像技术不会形成那种完美的太极阴阳鱼,但是在实验者们看来,它却非常生动,而且真实地体现了光子纠缠的状态。那么最后的问题是,年前的古人既没有天文望远镜去观测银河系,也没有全息成像技术去观测微观量子世界,那么他们对于阴阳太极图的灵感是来自于何处?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是无解的。看来许多起源于古老的智慧,却超过了我们今天理解能力的天花板,如果古人都超出科学的天花板的话,那科学是不是也就不那么科学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otaihuaa.com/wthgl/1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