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此图片来自网络)

建文帝(-),姓朱名允炆,生于明洪武十年丁巳十二月初五日,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次子,为正配夫人吕贵妃所生。由于朱标早殁,朱允炆遂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岁五月,太祖崩,闰五月初一朱允炆立,是为建文皇帝。

建文四年(),驻守北京的皇叔燕王朱棣面对朝廷的“削藩”声势,打着“靖难”的旗号,率大军于当年六月攻陷南京城。当时皇宫中一片火海,传说建文皇帝朱允炆没有被烧死,而是率领部份亲信大臣化装成僧侣、道士乘乱从皇宫中鬼门逃出,至此流落江湖,行踪不定。第二年,当了皇帝的朱棣改年号为永乐元年,史称明成祖。

据《云南通志补遗》、《皇明世法录》、《滇考》、《滇云历年传》和《明史纪事本末》等书籍记载:皇宫失火后,皇后马氏赴火死,建文皇帝及御史大夫叶希贤、吴王教授杨应能化名为应文、应贤、应能为僧,以师徒相称,编修程济因年岁略长为道人,于永乐元年()癸未春正月十三日至云南永嘉寺(昆明悯忠寺别称,即今之昆明五华寺)。后到武定狮山住了三个月,因胡滢派人入滇擒拿,遂绕道姚州至德胜驿(今下关),永乐四年()丙戌夏四月至永昌居白龙山,九年()辛卯,因马三保下人探知毁白龙庵。夏四月,建文师徒结茅庵于鹤庆牛街龙门舍(又称龙门哨),称大喜庵,又搭望海楼,往来于鹤庆朝霞山之间。此后虽然数次漫游川、滇、黔、陕、粤、闽、浙、桂等地,庵及楼也遭火灾被焚过,但始终以鹤庆为家,到正统六年()辛酉,计在外漂泊达38年之久,累计断断续续在鹤庆牛街住了约32个年头。

建文帝为什么要选鹤庆为栖身之地?

永乐元年朱棣将建文帝时的王公大臣及其属充军到鹤庆北衙银矿服苦役,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后因沈万三议于银矿府君,俱减轻役,“与土人婚,得立家室”,落籍于鹤庆,这些王公大臣及其属便成了建文帝安身鹤庆的保护伞。

建文皇帝等始居于牛街后,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据传说,四人曾到过龙门舍北面观音山石洞中小驻,洞中石乳上常有白米、清泉溢出,供其食用,石洞也因此得名“眠龙洞”。在饥饿且又人烟稀少的地方,他们不得不开荒种地,有一次,程济锄地,建文皇帝在旁唱道:

菜色青兮,菜根辛兮,菜兮菜兮,似余情兮。

建文皇帝又有一首《淡菜歌》,描述了他们种菜的情景,歌中唱道:

老菜根,老菜根,名固贱,用何尊!

种锄和尚来,

灌溉道人奔。

长虽新地力,

成实旧天恩。

休嫌淡,莫厌村,

嚼来滋味胜鸡豚,

亏它日日饱黄昏,

聊将性命存。

据载:永乐十年()壬辰春夏之交,应能、应贤因贫病交迫,相继离开人世,葬在龙门舍兰若寺旁,今遗址犹存。

又据民国《鹤庆县志》载,建文皇帝晚年曾题诗于大喜庵壁上,诗中写道: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青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又据清代吕熊著的通俗小说《女仙外史》载,建文皇帝还题在大喜庵壁上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

阅罢楞严罄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鸦早晚朝。

两首诗都叙述了自己流落江湖,不得不到云南边僻之地栖身的窘况,寄怀了诗人身处逆境,感慨悲凉之情,唏嘘不止,尤其恋恋不忘宫中的往事,更增添了无奈与心酸。

民间传说,有一天,杨应能和叶希贤在鹤庆城南门外的一棵大树下帮人舂脚碓。突然见有个很像程济的老道士夹在人群中看热闹,杨应能想,这个道士莫非是程济老先生?于是便用试探的口吻叫道:“喂!那位道长,‘保国良臣舂脚碓’,先生有何见教?”

由于师徒四人在贵州广顺白云山离散八九年后,一个个容貌苍老了许多。程济老先生听到那两个人的试探,便冲口答道:“出家皇帝种菜园,聊以充饥,二位师傅休要见笑!”

哈哈!“保国良臣舂脚碓,出家皇帝种菜园”。好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杨、叶二人认出了程济道长。收工后,他们便星夜赶路,经一天两夜赶回到牛街眠龙洞,师徒四人久别重逢,当晚开坛痛饮,频频举杯,一醉方休。

建文帝在鹤庆多年,还流传下不少民间故事:

相传,建文帝在鹤庆龙华寺驻锡期间,见寺侧冒出的山泉味道特别甘甜,便在山泉旁的大石上用大笔一挥,写下“呼须”两字,旁落款为“宣德四年嘉平月文和尚题”。原来,建文在鹤庆多年,已学会了不少民家话(即白族话),“呼须”即白语“好水”之意,可译为“甘泉”。

至嘉靖年间,杨升庵和李元阳游龙华寺时,“呼须”二字竟把杨升庵状元考倒了。后经李元阳解释,杨升庵才恍然大悟,并连声夸赞是“神来之笔!”

有一年六月间,建文去耍甸北青玄洞,在鹤庆甸北,见妇女们正在薅谷子,由于在甸北海子附近稻田中长有一种叫“老乌(鸦)叶”的水草,密密麻麻地串在稻田里,非常难薅。中午,甸北妇女们正在吃晌午,见建文皇帝来,便热情地叫他一起吃午饭,她们给建文皇帝吃的是贴锅边麦面粑粑外加一点乳腐。由于建文腹中饥饿,感到特别好吃,见甸北妇女这么热情,便对她们说:“这些野草不碍事,今后不用薅了!只须把稻田水闯浑即可。”由于建文皇帝金口玉牙封赠过,从此甸北海子边的稻田中的老乌(鸦)叶水草再多,妇女们都不须那么费力了。

建文要回到龙华寺,途经甸南,由于甸南稻田中杂草很少,妇女闲着没事,便在田头挪鞋底,绣鞋梆,因甸南是学坝,妇女们知书识礼,受封建礼教约束较深,见到男的过路,便低着头避开。她们见到建文皇帝来,一个个默不作声,不理不睬,没有一人与他打招呼。建文帝想,同是一个鹤庆坝子,为什么妇女性格竟然有这样天渊之别,他一气之下,便在路旁一棵杨柳树上,顺手刷了一把柳叶子撒在稻田里,顷刻间便变成了老乌叶,从此,甸南稻田里便世世代代薅不完了。

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鹤庆人民对建文帝感情很深,付予了同情心。

正统七年()秋,程济已经九十多岁了,建文皇帝是年也六十有五,不甘落寞的建文皇帝与程济漫游到贵州金筑,径直到思恩土知府岑瑛处出首说:“我,建文帝也!老夫不说出来,这把老骨头更要埋在何方呢?”然后被地方官枷送到北京(明成祖永乐年间由南京迁都北京),被明英宗朱祁镇接到宫中的皇觉寺养老,宫中的人称他为“老佛”,其过世后,葬于北京西山,其墓葬不封不树。

今天,鹤庆眠龙洞(现已划规洱源)外的石坊上,尚有清代高僧印心法师立,杨以和撰写的楹联:

洞天偶引困龙眠,消魂万里

石乳难充真主渴,饮恨千秋

另外,还有清代鹤庆进士出身的李重轮(莹盛)题写的眠龙洞联:

碧海无波观鲤跃

青山有道侍龙眠

鹤庆人民后来在兰若寺旁建二忠祠,以此纪念死于此地的建文皇帝随从应贤、应能二人。清末,浪穹知州黄元治有感于应贤、应能“随故主而来,不随故主而去,卒遗一堆白骨于万里遐陬”之事,在二忠祠题有一联云:

祖以僧为帝,孙以帝为僧,转眼看兴亡,法席难逃皇觉寺

君不死竞归,臣不归竟死,抚膺悲宇宙,梵钟莫认景阳宫

又有清末白族学者杨葛庐(金和)先生联亦云:

七千里燕子飞来,叔不以父命为尊,侄唯知天伦弥重

四十年龙潜无用,君竟得骸归故土,臣不幸魂落他乡

关于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由,凭借武力登上金銮宝座,迫使建文皇帝朱允炆出逃,漂泊西南四十二年,其中在鹤庆就有32个年头。其间的是非曲直,自有史家评述。民间传说可以看出,勤劳善良的白族人民,总是具有同情保护逃难弱者的美德。在清光绪鹤庆玉屏书院山长杨金和先生所撰的《云鹤楼82言长联》中,提及四个历史人物,而将“洞纪龙眠”列为四人之首,可以想见建文帝在鹤庆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附:《建文皇帝编年谱》

●洪武十年()丁巳岁十二月初五日,朱元璋之长子太子朱标的正配夫人吕妃生一子,取名朱允炆,即建文帝。

●洪武二十五年()壬申岁夏四月,朱标病逝,谥“懿文。”朱元璋欲立时年二十二岁之四皇子燕王朱棣为太子,军师刘伯温止之曰:“若如此,汝欲置秦晋二王于何地?”太祖才打消了立四皇子的念头,秋九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岁五月,太祖驾崩。闰五月初一日,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即位才三月,便急于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卿黄子澄建议,削夺诸藩王兵权。

●建文元年()己卯岁建文削藩,陈兵北平周围。七月朱棣与部下指挥同知张玉,护卫正千户朱能,定下夺取九门的布署,捕杀了建文内应谢贵、张莴(bing),以讨齐黄“清君侧之恶”为名,起兵北平,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二年()庚辰岁建文两次出征。第一次派长兴侯耿炳文率兵三十万讨北平,被燕工分兵夹击,损兵折将,围困在真定,只好缴械投降。第二次派从来未带过兵的曹国公李景隆挂帅,率兵五十万抵御燕军,朱棣对南军采取分割包围,表里夹击的战略战术,一下子就消灭了南军四十万。

●建文三年()辛巳岁建文又派郭英、吴杰、平安率兵北进,才挽回败局。战争进行了三年,形成拉锯局面。一次,朱棣曾在夹河陷入重围,建文却下诏:切忌不能伤害其叔父朱棣,“勿使负叔父之名”,就这样放走了朱棣。十二月,朱棣麾师南下,打到长江北岸,江防都督佥事陈暄降,燕军顺利渡江。

●建文四年()壬午岁燕军包围南京,叛将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燕军攻入南京城。此时宫中火起,马皇后蹈火死。建文、杨应能、叶希贤君臣祝发化僧,程济扮作道人,四师徒遁去。大火扑灭后,内监在宫中发现一具焦尸,认为即是建文,八天后,便以“天子之礼”予以安葬。

七月初一日,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六月十三日,建文帝出亡,先乘船至吴江,住黄溪史仲彬家,后赴京口、过六合,至襄阳,十月到廖平家,先后在祥符王良、清江郑洽、连州郭节、札县王资、定海梁良玉等五家作过短暂逗留。后由湖南湄水经娄底过永州至广西桂林、柳州入黔至黑羊箐(今贵阳),来到贵州白云山(原名螺拥山)。后因有司发现,建文、程济趁雷雨连夜逃亡、直奔云南;应能、应贤逃至广西,几年后入云南,师徒从此离散。

●永乐元年()癸未岁建文于正月十三日抵滇,先住五华寺,“自言与沐将军有旧,寺报沐,沐至密语移时”,遂入沐府,“见沐晟沭昂于书室。”在沐老夫人建议下,先至永嘉寺(昆明悯中寺别称,即今昆明五华寺)栖身。

时武定知府海积欲居帝于狮山,行至半路,建文体弱疲惫,先居于禄劝三台山。居数月,方至武定狮山。

在狮山居三月,成祖遣胡滢等以寻找张三丰下落为名,入滇察访,幸沐春之妹凤娇,总兵方政之女方惠玲连夜快马抢先报信,建文才得以由狮山后抽小路,绕道姚州(今姚安),插安南坡(今普棚坡),夜走洱海卫(今云南驿),越九鼎山(今弥渡红岩坡)至德胜驿(今下关西洱河北岸),于中秋节到达天威径镇抚使、沐英的把兄弟李浩家。居三日,李浩为帝赶制僧衣一套,夜送建文至点苍山尖顶峰无为寺达果禅师(段隆第四子)住所紫竹禅室,后随无依禅师一上鸡足山居罗汉壁茅庵。最后,又辗转至浪穹与鹤庆交界的观音箐薜萝崖下玉泉寺(今鹤庆黄坪鸡鸣寺),才得以避开朝廷耳目。

建文帝“将以明年游天台,而诸臣以帝旧约,俱集于襄阳廖平家。适冯榷自云南来,令诸臣无烦往来,各散去。”

朱棣闻讯,召武定知府海积入觐,海积恐其事败露,遂服药死于会同馆,实乃自裁之意。

●永乐二年()甲申岁春正月,建文去滇,由重庆抵襄阳,六月入吴,八月八日复至史仲彬家,时天将黑,史家已烧火做饭,史仲彬见帝跪拜,设宴招待,酒至半酣,帝曰:“我明日即去。”彬云:“臣扫门庭而俟久矣,即有不肃,亦乞见谅。欲留师数月,明晨何遽耶?”先是,帝命从亡者俱师弟称,故彬等呼帝为师。帝潸然泣曰:“彼方急图我,昨于西安道中,见冠盖来者,瞪目视我;此臣我自善之,彼必有以奏也。东南逋臣,屈指先汝,我去正为汝计。”两人对哭久之,帝曰:“此近宫阙,不便。”彬曰:“亦无害”。视帝衣履敝甚,固留三日,命家人制布衣而去。帝为两浙之游,杭州计游二十三日,天台、雁荡计游三十九日。会马二子、稽山主人、金焦亦来石梁向,且云:“诸臣俱约至此,然终不见。”时天气寒,帝返云南,固却诸臣而去。于十月还滇,居禄劝三台山。

是年,胡滢派人至大理,问荡山寺山门建文心腹“空心树僧”,“汝长住此,曾见过方头大耳大口,鼻翼侧有一黑痣,痣上长毛,操南京口音之游僧否?”“空心树僧”应光和尚机智应答道:“一年前,在车里八百媳妇国见过几个僧人,中有一僧如是。说要出海西洋,有事将永居西洋。”于是胡滢耳目便信以为真,速返京上报永乐,永乐即于次年派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

●永乐三年()乙酉岁春二月,复入蜀,建文帝至重庆之大竹善庆里,有隐者杜景贤筑室与居,寻舍之而去。尝闻金陵诸臣惨死事,泫然曰:“我获罪于神明矣!诸人皆为我也。”

是年六月,明成祖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明为访旧好,建立邦交,实则追寻帝踪。

●永乐四年()丙戌岁夏四月,建文帝还滇,至西平侯沐晟家,居半月,有人密告郑和下人,程济闻讯,便连夜同建文逃遁,直奔滇西,五月,建文至永昌(今保山),结庵白龙山。

●永乐五年()丁亥岁有人密告建文藏于沐府,朱棣立即派人前来搜查,一无所获。后郑和下人探知建文已遁永昌白龙山,便三次派人来搜山,建文闻讯,藏于庵后密林,得免于难。是年,朱棣又派给事中胡滢、刘杰、御史史濡等分赴吴、楚、滇、黔、蜀,四处查访建文下落,胡滢至湘,得知建文在滇,遂不再前往,逗留于楚湘,对建文安居云南,起到曲为掩饰作用。

秋九月,郑和返南京,无建文消息,只献囚俘陈祖义,明成祖将其处死,以诫他人。

冬十二月,建文帝祭死难诸人,自为文哭之。时朝廷侦帝甚密,户科都给事胡滢访求张三丰,盖为帝也。帝知之,遂遁迹不出。

●永乐六年()戊子岁春,白龙山被郑和下人焚烧,林木尽毁,建文重入点苍,隐于一段姓居士家。六月,程济募葺修白龙庵。时金焦、郭节、黄直来到大理,建文遂去滇,重游襄阳、居廖平家。秋九月;朱棣命郑和二下西洋,于次年回南京。

●永乐七年()己丑岁春正月,胡滢、郑和下人数往于云、贵间,踪迹建文帝。帝去滇入蜀,至善庆里。中途遇险,得沈万三之女线阳等三女侠相救,方化险为夷。夏五月,复至襄阳。廖平家已迁蜀,帝还滇。

郑和于是年第三次下西洋,查访建文下落。历时两年半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回南京。

●永乐八年庚寅岁()春三月,建文复还白龙庵,“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夏日患痢,因有戒心,不能出山觅膳,狼狈殊甚。适史仲彬、程亨、郭节访至,帝相对大恸,随问曰:‘汝等携有方物否?各为献。史仲彬独有僮,而所献丰,且当年职居禁近,知帝所好。帝遍尝之,曰:‘不食此已三年矣!’三人相留许久,帝遣之归,别时痛哭失声。帝属曰:‘今后勿再来,道路阻修,一难;关津盘诘,二难;况我安居,不必虑也。’彬等叩头领命而去。”由于风声日紧,帝复舍白龙庵他去。至鹤庆牛街眠龙洞避难,程济则隐居于德胜驿(今下关)青梅岭作耳目,一有消息,便疾告建文。

是年,朝廷派工部尚书严震直借口访安南,实则入滇暗访建文下落。严震直忽与帝遇于鹤庆清水关,君臣狭路相逢,相对而泣。帝故作镇静,问严震直:“何以处我?”严震直心怀旧主,泣不成声,对曰:“上从便,臣自有处。”遂放走建文。是夜,严震直悲怆不食,缢于驿亭中。

●永乐九年()辛卯岁春三月,有司毁白龙庵。夏四月,建文至鹤庆山之龙门哨。其地颇佳,四山环绕,洞后森林茂密,不下十数里,洞前田园美景,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尤以田园平畴,适于种菜种粮为佳。一日,建文动诗兴,作《淡菜歌》云:“老菜根,老菜根,名固贱,用何尊!种锄和尚来,灌溉道人奔。长虽新地力,成实旧天恩。休厌淡,莫嫌村。嚼来滋味胜鸡豚。亏他日饱黄昏,聊将性命存。”惹得程济放声大哭。

四月中,程济遇应能、应贤于鹤庆城南门外,师徒久别重逢,倍感亲切。杨、叶二臣遂募建“大喜庵”于龙门哨,让建文入住。

建文移居眠龙洞,乃鹤庆进士曹启庸所荐,曹原为京官,因避“靖难”逃回家,知建文遁滇,遂荐建文移居于此。

“大喜”何来?应能、应贤自白云山离散十年后,师徒能久别重逢,此其一,朱棣察洪武建文诸臣僚及其族不恭者、怀罪者三千余人,充军至鹤庆、大理两府,于鹤庆北衙小龙潭、南衙焦石洞银矿作苦役,后得沈万三周旋,俱减轻役,与土人为婚,得立家室。成为建文帝安居于鹤庆浪穹之保护伞,此其二。此二喜,对建文关系重大,故以“大喜”作庵名,寓意深矣!

●永乐十年()壬辰岁春三月,应能卒,四月,应贤亦染时疫相继卒。埋于浪穹山石龙庵侧。建文帝因纳一弟子,名文慧。

郑和三次下西洋,都只到达印度南部之古里,未查获帝踪,是年十一‘月十五日,成祖命郑和四次下西洋,越过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历时两年,马欢写有《瀛涯胜览》以记此行。

●永乐十一年()癸巳岁夏五月,建文帝南行至永昌湾甸,六月还。七月,携新收弟子文慧二上鸡足山。冬十二月,渡马岭,遇寇,适官军至,仅免。

是年二月,永乐下诏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始设省。

●永乐十二年()甲午岁帝在浪穹。夏四月,遣程济募粮。秋九月,建文帝为学《易》数,三上鸡足山。

●永乐十三年()乙未岁建文去滇,程济从,秋八月,游衡山。途经省垣,闻沈万三遇赦,已到拓东儿子处定居,隐居于西山太华寺,号“西山逸叟”。遂访西山太华寺,居月余,并于寺内植九芯十八办茶花—株,山门外植一银杏树作纪念。后登衡山,至故友冯榷家,不遇,冬十月,还滇,四上鸡足山。

●永乐十四年()丙申岁建文在鹤庆大喜庵。夏六月,建文帝足疾发,程济乞药酒于鹤庆城西,三日乃返,帝服后获愈。冬十一月,帝命程济录述《从亡传》,藏之山岩中,帝自为序。

●永乐十五年()丁酉岁春二月,史仲彬复至永昌白龙山故道,了不见庵,山旁询一老妇,则曰:“官司毁之矣!”问僧徒,曰:“不知所之。”至是,彬忽与帝遇于鹤庆之大喜庵,深林密树,不下数里。先是,杨应能、叶希贤所建者,甫落成、而两人死,即于庵东葬之。夏四月,了空来访,告知其师傅郭节已故,东冬十一月,帝避嚣东行,至衡山。

是年,明成祖命郑和五次下西洋,历时两年半。于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南京。

●永乐十六年()戊戌春三月,建文帝至黔。游广顺白云山。

●永乐十七年()己亥岁建文帝在贵州,因黔地山多林密,较为隐蔽。帝遍游平坝之高峰山,安顺之飞虹山,清镇之凉伞洞,玩易堂,支峰山,百花湖之灵水寺等,夏六月,建文帝始观佛书。

●永乐十八年()庚子岁夏六月,建文帝命程济移居庵西偏。冬十月帝入蜀,程济从,与东瀛僧天祥登峨眉。有诗曰:“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

●永乐十九年辛丑岁()建文帝由川至广西,历四月还滇。途经通海秀山清凉寺,便驻锡于此月余,尝寓游于涌金、白龙二寺,至城西十里许之火龙寺,该寺乃大理国末期建筑,有二水潭,一温、一冷,建文遂题“温泉”、“冷泉”二额刻于石、至今犹存。冬十一月,帝还庵。由于久隐佛门,惧露,改易道士服,移居鹤庆深山密林,建“涤心庵”以居。

是年春正月,明成祖迁都北京,派郑和六次下西洋。去来一年半。

●永乐二十年()壬寅岁帝居鹤,时胡滢派人入点苍、浪穹探寻帝踪,建文帝避嚣于大喜庵西南四十里之观音箐青水河源头三姑娘龙潭(又名涤泉)边之涤心庵,深山密林,人迹罕至,躲过一劫。

永乐二十一年癸卯岁()春二月,建文帝入楚,程济从,登章台山,赋吊古诗,有“楚歌赵舞今何在?惟见寒鸦绕树啼”之句。

夏六月,帝游汉阳、登晴川楼,吟云:“江波犹涌憾,林霭欲翻愁。”秋七月,帝留大别山。胡滢在楚湘秘会建文,知建文已一心向佛,无意于皇权,对永乐无大碍。“遂急入京,深夜进宫上谒,时上已就寝,闻胡滢至,被衣急起,召入赐座,胡滢告知:‘某固在,然无足虑也’。”永乐每问,滢悉以所闻对,谈至漏下四鼓方出,至是上疑始释。

●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岁春二月,建文帝东行,冬十月,与史仲彬相遇于旅店,言及“榆木川”(按:朱棣暴死处。)事,稍色喜。仲彬问道路起居状,帝答曰:“近来强饭,精神倍常。”即同彬下江南,至彬家。彬具酒肴于所居之重庆堂,帝上坐,程济东列,彬西列。彬有从祖名弘者,嘉兴县史家村人也,直入,至堂上,彬不得已,亦与坐。问:‘师从何来?’彬未答。即起趋出,招彬曰:‘此建文皇帝也。’彬曰:‘非也。,宏曰:‘吾曾于东宫见之。当吾家籍没时,非帝,吾无死所矣。帝实活我,恩无以报。’彬不得已,实告之。即顿首堂下,涕泣问向来状。帝曰:“赖诸从亡者给我衣食,周旋险阻之间,二十年来,战战兢兢。”复大恸。恸已,曰:“今想可老终矣!”弘曰:“帝今欲何之?”曰:“游天台诸胜。”弘曰:“吾当具一日之积随行。”居数日,帝行,戒彬曰:“有叔在,尔勿往也。”弘从之去。冬十一月,至宁波,渡莲花洋。

是年八月,朱棣御驾亲征塞外,“于榆木川暴卒”。民间有“被女侠铁瑛刺杀”之说。据传,铁瑛乃建文时兵部尚书铁铉之女,因永乐将其父割鼻、去耳、挖眼,凌迟处死,铁瑛誓报父仇,故得此恶报。

是年秋九月初一日,仁宗皇帝朱高炽(朱棣次子)立、改元洪熙。

●洪熙元年()乙巳岁春正月,建文渡海、登普陀岩(今浙江普陀县境),谒大士于潮音洞。夏五月,自闽、粤还山,止程济从。闻仁宗崩,宣宗朱瞻基立,改元宣德。帝慨然曰:“吾心放下矣!今后往来亦少如意也。”且悲且喜。

●宣德元年()丙年岁春正月,建文帝祭从亡诸臣于庵前,二月,使程济道长前往河南看望王质、金焦二友,未至而二友已去世,程济只好还滇。

●宣德二年()丁未岁春正月,建文帝移居至鹤庆朝霞寺茅庵静室。夏六月,麓川土司反,寇至,建文去鹤,六上鸡足山,后至武定狮山。秋八月,帝入蜀,程济从。冬十月,宿四川永庆寺,题诗云:“锡杖来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尘心消尽无些子,不受人间物色浸。”

●宣德三年()戊申岁夏五月,建文帝由西陵入陕西,游神女庙。秋七月,游黄牛矶。冬十月,游汉中。途中,闻史仲彬下狱,悲痛之。

●宣德四年()己酉岁春正月,建文帝至成都,再宿而去。夏五月,帝还浪穹,六月至鹤庆大喜庵,因庵堂屋漏,遂至鹤庆东山,居龙华寺。

●宣德五年()庚戌岁夏四月,帝欲扩修大喜庵,命程济等出募。并为文哭从亡诸臣之死者。

闰十二月初六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这次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显示中国强大,招引万国来朝。归国途中病故。郑和七下西洋,虽未找到建文皇帝,然而他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远洋航行的伟大壮举,郑和成了全球“大航海家”的先驱,了不起的海上巨人!

●宣德六年()辛亥岁春二月,建文帝去滇,与程济同游陕西,夏四月,至延安,秋七月,南行入蜀,九月,至夔,阻雪。

●宣德七年壬子岁()春正月,帝由川入楚,至湖北公安。夏五月,至襄阳(今武汉市武昌)。秋八月,下江西九江。九月游杭州吴山。冬十月,游天台山,并至史仲彬家,后逾岭至桂林。年底还鹤庆。

●宣德八年()癸丑岁建文帝老而悲,弃庵至鹤庆城,结茅庵立静室于鹤庆黄龙潭西石壁下。

●宣德九年()甲寅岁春二月,建文帝离开鹤庆,程济从。夏五月,帝复至史仲彬家,闻彬死于狱中,帝悲悼久之,慰其子倍至。复为会稽之游,秋八月,还滇。

●宣德十年()乙卯岁春二月,建文帝赴粤西。秋八月,帝还滇,卜筑旧日之浪穹兰若。

●英宗正统元年()丙辰岁春,兰若筑成。时建文年登花甲,其七弟子文慧、文恕、文慈、文悲、文思、文忍、文愆等为之祝寿。

●正统二年()丁巳岁上半年住鹤庆,夏五月,复游峨眉。冬十一月,还至浪穹。

●正统三年()戊午岁春,建文在武定狮山正续禅寺,时其主庵弟子应知遁,帝恐行迹败露,遂与程济急行入广西。

●正统四年()己未岁夏四月,在贵州游历途中,程济劝帝还滇,帝不许。

●正统五年()庚申岁春三月十三日,建文帝谓程济曰:“我决意东行,子盍为我蓍?”得《兑》之“归妹”,济拊几大呼曰:“大凶!今太岁干支皆金,火必克之,行夏之时,其危乎!”帝遂止,秋还滇。

帝好诗,因于贵州金竺长官司罗永庵题诗二首于壁间,其一曰: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其二曰:

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今日知何处?惟有群乌早晚朝。

此诗被庵内一河南高僧抄藏为己有,自谓建文帝。诣广西思恩知州岑瑛,大言曰:“吾建文皇帝也。”瑛大骇,闻之藩司。因派人护送至京师,英宗皇帝得知此情,命御史考查。僧言他已九十高龄,御史推得建文帝是年应为六十三岁,显系冒充。经审讯,老僧名杨应祥,系河南人,少时随父经商,落籍于广西钧州白沙里,父丧为僧。遂被关入大牢。四月后死于狱中,同行十二人被发往辽东。

●正统六年()辛酉岁建文在鹤庆。

●正统七年()壬戌岁仁月,帝得知英宗乃己之嫡孙,遂决意回京。回首遁滇四十年辛酸历程,怎不感慨万端,遂挥笔题诗于大喜庵壁云: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是年大理三月街,建文帝至德胜驿(今下关)找到原天威径镇抚使李浩,时李浩已八十有八,须眉皆白,由于常练轻功,练就一身仙风道骨,身轻似燕,耳聪目明。建文帝说:“叶落归根,此行虽有程济相随,未知吉凶,特来道别”李浩留建文帝在驿中住了三日,建文详述流亡四十年往事,李浩记于《长生录》中。

三月下旬,帝绕道姚州至武定狮山,向僧众一一道别,并留下惜别诗文,然后至省城,黔国公沐斌派专人送帝至广西,在田州土官府住了数日,来到广西藩司,告知自己才是真建文皇帝。“欲送骨归故乡。”官司奏上,送入京,称“老佛”,寓大兴隆寺。京城内外高僧,拜谒不停,咸称曰:“是海外高僧。”

建文回至京师,拜谒者川流不息,“科道官恐惑众,上言请下狱,朝廷不忍。”以亮曾侍建文,使往审问。老佛见亮,辄曰:“汝非吴亮耶?”亮曰:“非也”。建文帝曰:“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鹅,弃块肉在地,汝时手执壶,据地狗饣舌之,乃云非是耶?”亮伏地哭。建文左趾有黑子,摩视之,持其踵,复哭。不能仰视。复命毕,退而自颈死。

明英宗“遂取老佛入西内”。“建文自陈其实于御史,长生隆准,声若洪钟,御史异之。”(摘自《二十五史补编》第页)

●明宪宗成化元年()乙酉岁建文帝于永安宫寿终正寝,跨鹤西归,“终年八十九岁,厚葬,刻碑‘天下大师之墓”(摘自网站《扑朔迷离的建文遗踪》)。一说:“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摘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之十七)

程济跟随建文四十年,于正统七年将帝送至燕京后,便南下回到南京,隐居于江苏鼋山普济寺以终天年,因尝谈及建文出亡逸事,后人便误认程济为建文,实则非也。

赵椿年12月17日于江岸鹤阳斋(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样的男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otaihuaa.com/wthtq/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