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何翌晨同学的枫叶国学习生活故事是“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戳这里来仔细回顾),同行的蔡上逍同学则是分别开启了“烧脑”和“烧体力”模式。不论怎样,当我们回头看走过的路,相信都能有进步和成长,希望都能露出欣慰的微笑吧。

文/12临八蔡上逍

图文编辑/送水小哥

(P.S.一锅炖厨师简直被文末的松鼠萌到了!.)

作为加拿大首都的渥太华并非一个大城市,但其拥有两条美丽的河流以及渥太华医学院。医院医院共拥有三个主要分院——general,civic及riversidehospital。

医院的实习交流项目一共六周。在实际成行之前我们可以提交自己想去的科室申请,可以是两个科室各三周,也可以是三个科室各两周。我最后的申请结果是前三周在消化内科(gastroenterology,GI),后三周则在神经外科(neurosurgery)。

消化内科的日程安排有病房,门诊及内镜三大部分。

病房医院后交班,之后分散开查房。由于在医院有些科室规模较小(如消化内科),它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病区,因此会在各楼层的其他病区之间来回奔波看病人。在这里,绝大部分查房工作都是住院医完成的,医院的主要力量。查房时会做简单的体格检查,问一下病人情况,之后在每个人的病历本中手写下日常病程录及相应医嘱。医院会给每医院病历系统app的iPad以便信息查询。消化内科上午查完房之外下午一般是内镜时间。

三周来感受最深的是门诊。老师从第一周开始就鼓励我自己看病人问病史,问完病史后向老师汇报。一开始很困难,因为需要将零散的病史总结陈述给老师,对于英语并非母语的我来说算是不小的挑战。在三周的不断努力和提高下,最终老师对我的病史汇报很满意。除此之外,老师还教我如何自主思考鉴别诊断并提出适当的诊疗方案,内科思维缜密的特色一下子从中显现。

这边的门诊很好地体现了西方医疗的分级转诊制度。大多数病人都是从家庭医生那里转诊到这些专家医生手里的。这样的模式确实从一医院资源的浪费,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有一些病人的腹痛、腹泻、便秘,由于情况不紧急,门诊转诊的申请时间居然是一年前甚至更长。这些病人无不抱怨等待时间过长、症状无法缓解,从而有些不满情绪。确实,这里的专家医生会给每个随访病人至少15分钟,每个新病人30分钟的时间,而多数时候为了耐心详细地回答病人问题,往往会花更多时间。而这代价就是每位医生看的病人相对减少,从而延长了排队等待门诊预约的时限。两种制度孰优孰劣,谁也无法说清道明。

△门诊诊室

我老师的专攻方向是西方人常见的IBD,因此内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跟着看内镜时感受最深的是护士对病人的关怀和照顾。毕竟做内镜时病人会有很强烈的不适感,他们不仅会在操作前进行适当的麻醉镇静,操作过程中还会不停地俯身在病人耳边鼓励及支持他们。这一切人文关怀都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真正能够感受到医护人员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在对待。

△与消化内科residents合影,以胸牌代替白大褂来体现医生身份的TOH

如果说前三周的消化内科属于“烧脑”模式,那么后三周的神外便是“烧体力”模式。

神外给我的第一个“惊喜”就是通知我医院集合。于是我开始了几乎每日五点起床的日子(医院很近,节省了很多时间)。

每日的日程安排基本是六点到八点左右进行查房,随后大家分散开去干自己的活。有的去手术室,有的去门诊。周二周四下午4-6点有定期小讲课,每周有不同的主题。神外重病人很多,所以查房的重点是神外重症监护室里的病人。每一位病人有各自的几位护士轮班负责看护,因此医生只要在早查房时询问护士就能知道病人之前的所有情况。随后查晚上急诊入院手术或留观的病人情况。

在加拿大,神外不仅仅只有脑外科,还包含了脊柱外科的内容。近几年来,两大部分也有各自独立出来的趋势。脊柱手术主要是减压术,脑外科则以肿瘤为主。脑外科的手术动不动就会做6小时以上,因此每天都是体力和耐力的考验。前面几天站下来,两条腿只剩疼痛的感觉,但之后就慢慢习惯了。

外科的门诊相对比较简洁,不需要太多的“废话”,问完主要病史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即可。随访病人基本上就是看MRI和CT结果,如果没什么问题便不再需要神外随访。

△显微镜下颅内肿瘤切除术中

六周来,在医院体验了内科和外科的不同风格,认识了很多人,也见了不少美景。国外的实习总是有不少困难,但让人欣慰的就是每次回头看时会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这就是医学生的常态吧。

△我最爱的松鼠自拍照

*****

点击链接阅读往期游学专栏

冒菜

加拿大医院临床见习:枫叶白袍,五味常在(何翌晨)

冒菜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见习(二):医学·生活·文化(王豪雨)

冒菜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见习:学医这条路·外二篇(任泰)

资讯一锅炖

有料有生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otaihuaa.com/wthjd/6812.html